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设置
前一段     暂停     继续    停止    下一段

第七百一十八章 帝王亲临问行策,围炉之畔话春秋(中)

      “战争拼的是什么?!战争一旦开启,它拼的是战争中每一个国家的整体综合国力。”

      这是阿文告诉张小公爷的,阿文到底是做什么的张小公爷现在也不确定。

      或者说,阿文没有亲自承认过。

      但就阿文的表现、结合张小公爷的了解可以看出来,他是一个情报商。

      或者说,是个情报掮客、一个多面间谍。

      “大到国家、到团体,小到团队、到个人,从竞争发展到最终‘战争’其实说白了就是利益的诉求而已。”

      阿文当时还哼哼了一首歌。

      “你想要的~我却不能够给你我全部~”

      “我能给的~却又不是你想要拥有的~~”

      这本来是李圣杰歌里形容分手男女的,但用来形容利益诉求也并无不可。

      谈的拢的就是合作下的竞争,谈不拢的就是纷争后的战争。

      “伯虎,且去取笔墨来!”

      玉螭虎略微沉吟,觉着今夜所言还是要记录下来为好。

      然而唐伯虎还没站起来,弘治皇帝便摆手让他坐下来。

      “不!太子,你且去取笔墨来!亲自记下!”

      弘治皇帝目光灼灼的望着太子,沉声道:“痴虎儿所言,一字一句都要记下来!”

      “痴虎儿所言者…皆为治国良策!”

      熊孩子难得的肃容应是,匆匆下去将笔墨寻来。

      随后在案几上铺开,几个内官走来为他把狼毫沾饱。

      “此番西南大胜,乃臣之胜么?!非也!此胜,乃大明如今之胜!”

      玉螭虎缓缓的踱步,声音轻柔而坚毅。

      “国防军十万将士、水师二万余大军半数战船,各货殖会筹措粮秣、桂西黔州壮勇前哨断后…”

      玉螭虎一桩桩、一件件的数着:“谍报司深入安南、东吁,策反谋算…”

      “数十门火炮、数万杆火枪,并开凿铺设好的各处驿道…”

      顿了顿,便见他缓缓抬首对着弘治皇帝轻声道。

      “更重要的是,国朝与陛下的信任!若非如此,小子如何能赢得此战?!”

      刘健缓缓的吐出一口气,这位少年人最让他看重的便是此点。

      看似年少轻狂,实则清醒沉稳。

      不争功、不求名,随是好利却也只是随性而已。

      “我大明胜,乃是这数年之变下已高出安南、东吁不止一筹了!”

      张小公爷的这话,不由得让弘治皇帝、刘健等人愣神。

      随即他们才恍惚间,下意识的点了点头。

      是啊!大明如今几乎是一日三变!

      军械营造局、国防军、货殖会、改土归流…等等,身处其中无人提及好似觉着正常。

      但张小公爷这么一说,顿时众人醒悟过来。

      唐寅当年舞弊案时,大明是什么样子的?!

      恍惚间这席间君臣,居然感觉是很久远之前的事情了。

      刘健其实有时候下朝也扪心自问,如今大明是变好还是变坏了?!

      但这个问题,现在显得没有任何的意义。

      北方的边患鞑靼已经彻底消除,草原上的驿道、边城正在修造。

      黔州、桂西两地曾经让国朝颇为头疼的土司问题,如今改土归流不复存在。

      西南边境上渐渐崛起的安南、东吁,如今威胁不再彻底臣服。

      潜伏着的白莲如今成为了大明手上最锋利的刀刃,流民之乱亦不再。

      大量的耕地被收归国库、内库,更别提户部银库在参与到货殖事物中的盈利了。

      更别提庠序教谕部的设立,各部大量的吸纳了举子入朝。

      大大的拓宽了读书人入朝的渠道,更使得原本暮气沉沉的朝堂上多了几分生气。

      好或者不好,其实已经一目了然了。

      “有如此大明,方可有臣此番胜迹!若无如此大明,臣即便是肝脑涂地又何以胜耶?!”

      “而大明能得如今局面,一字可曰之为——‘变’!”

      张小公爷深深的呼出一口气:“《周易系辞》下曰‘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这亦算是个难得的机会,张小公爷决定在这里将自己的想法陈述下来。

      大明变,而安南、东吁却不变。

      以变质天佑之、吉无不利,对不变、不通则穷。

      何以胜之耶?!结果一目了然。

      “古今强国者,无不由变法生!古今衰亡者,无不由固步自封而亡。”

      “汉时王族封地而乱,后收回大治!得兴!”

      “又纵门阀成害,不得改而终其国。”

      张小公爷将自己所想,娓娓道来。

      熊孩子朱厚照听得是两眼放光,不住的在宣纸上奋笔疾书。

      王守仁、唐寅、徐经…等人,则是大脑开始疯狂的转动起来。

      这算是少数他们的少年恩师,站出来给他们如此讲课的时候。

      汉之门阀、唐之节度使之祸,再到宋抑武过甚以致靖康之变坐失东京南迁残喘。

      “我皇明开国时尚有边患,永乐陛下雄才大略北征南讨之下总算承平…”

      唔…这一记马屁拍的甚好,拍的是弘治皇帝眉开眼笑。

      “然,英宗以来我皇明国力却日渐式微…”

      王守仁、徐经等人听得若有所思,仔细想来他们曾经也是如此感慨。

      永乐时的大明,海上有着三宝太监的宝船远航。

      陆上陛下亲自北征,虽然未曾讲鞑靼彻底歼灭。

      却也让他们无法造成边患。

      西南自不必说了,张家老祖张辅的英国公爵位就是从那边挣来的。

      缘何永乐陛下身后,大明就开始走向式微?!

      这话玉螭虎不说,刘健也得脸红一下。

      大明文官团体们在这其中,可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他们不断的试图限制皇权、限制内官、限制武将,还要限制勋贵。

      然而他们越是限制,帝国就越是式微衰败。

      从前刘健还不觉着有什么,国体尚在即可。

      可当面临着巨炮威胁的时候,他才悚然惊醒。

      惊醒的不仅仅是他,还有弘治皇帝。

      循序渐进的改革也是这个时候,才获得了弘治皇帝的鼎力支持。

      内阁、诸尚书方面则是选择了默许,再有勋贵们的支持。

      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的情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60;   “《礼记·礼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突然听小公爷讲起《礼记》来,诸人不由得有些莫名其妙。

      但很快的,小公爷就解答了自己为何如此说。

      “夫子时选贤与能,何其难也!便是到汉时、唐初,门阀横立之下寒门士子亦难登朝堂…”

      至隋初创科举方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状况。

      然其规模较小,每年上郡才举荐三人,中郡举荐二人,下郡举荐一人。

      如此选拔如何满足朝堂所需?!

      由于选拔甚少整隋朝一代,只取秀才十余人。

      然而即便是这十余人中,亦生出不少名士。

      房玄龄、杜正伦、许敬宗、岑文本…等,皆出于隋末秀才。

      宋代科举的发展,这才逐渐的让寒门士子有机会踏足朝堂。

      “夫子之言,当识其义而非只识其字。”

      朱厚照这会儿抄的是手都在打抖,然而却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一支支的狼毫沾饱了墨汁静候,上面的楷书工工整整。

      “县、乡之间,可有贤能么?!县内衙役,可算贤能么?!”

      张小公爷这个时候已经转过身来,对着刘健便是一字一句的问道。

      刘健被玉螭虎这突然的逼问,直接堵了。

      “县令之中,又有多少熟知《大明律》?!有多少有侦缉之能?!”

      “他们中精于筹算者几何?!若有上下其手者,可能查乎?!”

      刘健苦笑,这些话他真的无言以对。

      明初算学尚有考量,后来诸先帝下时兴时废。

      但多数只考明经,莫说是算学了。

      便是《大明律》也只是稍微考一下,很多读书人摸不清《大明律》都是正常的。

      “竟是如此…竟是如此!!”

      弘治皇帝稍稍想一下,脸色顿时发青。

      一大群筹算都不会、《大明律》也不熟的官员,他们在帝国的下层能做什么?!

      侦缉之能更不用说了,他们会个卵子的侦缉之能啊!

      朕要他们去是吟诗作对的么?!白给他们发俸禄的么?!

      “帝国于乡间之力,等同于无。”

      弘治皇帝听得这话脸都黑了,然而他也知道这是事实。

      朝廷政令能到布政使司就不错了,布政使司会不会遵旨都不好说。

      “此为我大明如今之弊,然我大明渐变中…强矣!”

      张小公爷一字一句中,说的很是辛苦。

      他既得考虑到弘治皇帝他们的接受度,又得考虑到如何介绍后世的正确之路。

      哪怕是时至今日他都不敢轻易的开展工学,尽管他知道若要大明富强则工学必不可少。

      然而工匠到底是属于“匠籍”,也就比贱籍稍微好一些。

      甚至一部分直接就是贱籍,这在秦汉前乃是未有之势。

      甚至宋代匠人地位,也没有那么低下过。

      然而前朝如此做也是有原因的,他们不希望太多的手艺被民间掌握。

      尤其是冶炼、锻造、印染…等这类,所以当时管控严厉。

      以至于匠籍的婚丧嫁娶,都被严厉管控。

      到了明朝务农出身的朱元璋,考虑到了农人却没有考虑到匠人。

      他只是延续了前朝的“匠籍”,方便管理。

      毕竟他也没有什么行政经验,完全没有考虑到匠人在推进生产工具上所作出的贡献。

      而读书人么,大约也认为这于自己有利。

      于是匠人的“匠籍”便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了地位低下的职业。

      想要改变这个局面只能是一点点的来,否则被动了蛋糕的读书人炸起来很麻烦。

      工部、各卫所州府的匠户们,稍微有点儿能耐的几乎都被挖空了。

      军械营造局存在的这几年里,如同海绵一样不断的将他们吸纳进来。

      而张小公爷另辟蹊径,让皇室和内库去负责他们就是为了避免动士大夫的蛋糕。

      但这终究是远远不够的,工学必须建立、工匠的地位也必须提高。

      “陛下之所以难以安寝,是忧心于我大明未来、是忧心于海上之危罢!”

      的确是这点,大明可以通过发展让自己强大起来。

      打鞑靼虽然困难些,可到底付出了一定代价后还是拿下了。

      而再打安南、东吁的时候,这特么跟打儿子似的两巴掌就给扇趴下了。

      如此一来,叫他如何能不忧心那未知之敌耶?!

      看似强大的两个边陲小国,曾经区域一霸都在火炮强兵之下分崩离析。

      甚至被大明如此统治,且谋算下来反复都不可能有了。

      若是那敌国有此手段…

      弘治皇帝哪怕只是想想,都会不寒而栗!

      他简直不敢想象,如果敌国入侵再有此手法…

      那整个大明有多少人肯坚持下来?!

      刘健听得皇帝此想,亦是不由得浑身颤栗。

      他可清楚大明是如何对待安南读书人的,那就是彻底拔除文统啊!

      整个人安南现在会喃文字的,加起来不知道有没有百人。

      按照张小公爷的习惯,安南以后必然是要推行汉字的。

      如此一来,喃文字就算是彻底湮灭了。

      再推行大明官话,如此数十年后安南与大明还有分别么?!

      “陛下!与其忧心此等事宜,不若加强于我大明之力!”

      玉螭虎对着弘治皇帝、刘健二人躬身作揖,沉声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皇明唯一可做的,便是自强以应敌!”

      说着,玉螭虎缓缓的起身。

      满脸肃然的望着他们:“即便是海外强敌今日不来,他们明日便不来吗?!”

      “即便是无海外强敌,我大明周边属国遍能保证永不生叛心么?!”

      “臣阅史书,未见载有永不叛之属国者!”

      “是以,臣以为国欲清平则必须持武!必须强盛!”

      自强,才是一切的根本。

      “而关于我大明的一些思虑,臣已有腹案。”

      玉螭虎沉吟了一下,本来他是打算入宫的时候再拿给弘治皇帝的。

      没想到这位皇帝居然从安南、东吁的猝死中,领悟到了大明烈火油烹这个事实。

      居然迫不及待的跑来了。

      “还请陛下应允,臣命人去取来!”

飞翔鸟中文    明朝小公爷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