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设置
前一段     暂停     继续    停止    下一段

第631章 今非昔比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笔趣阁]

  https:///最快更新!无广告!

  黄承彦转身看了过来。“天子这么快就对外用兵,未免有些急了。”

  “不是现在。”诸葛亮摇摇头。“是有朝一日。”

  “就算是有朝一日,也是三十年之内。毕竟三十年之后,阿楚也到了我们这般年纪,想去也去不了。”黄承彦抚着胡须,眼中闪过一丝忧色。“对于如今的大汉来说,三十年远远不够啊。”

  “三十年不够,那就再等三十年。有安车、楼船代步,花甲之年也可卧游天下。”

  黄承彦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只是眉宇间忧色不改。

  一旁的庞统却有些不以为然。“黄公,我倒是觉得不用等三十年。”

  “为何?”黄承彦斜睨着庞统。“士元,年少有为是好事,可是急功近利就不好了。”

  庞统哈哈一笑。“黄公,我的信心就来自于有为,而不是无为。你说三十年不够,大概是觉得汉初立国七十年,孝武才能够与匈奴开战,对吧?”

  黄承彦眉须微动,嘴角颤了颤,示意庞统继续。

  庞统昂头背手,环顾四周。“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汉初鉴于秦政之失,行黄老之道,与民休息。先有韩信、彭越之乱,

  后有吕氏乱政,

  再有吴楚、淮南之叛,直到行推恩令,天子之诏行于天下,然后才能集天下之力,

  北逐匈奴,

  南定百越,西取祁连,

  东取朝鲜。”

  庞统的声音渐渐大了起来,

  沙哑中透着豪气。“如今天下虽乱十余年,元气未伤,

  也不必与民休息七十年。至于山东州郡,

  嘿嘿,别说韩信、彭越之辈,就算是刘濞、刘安之流也是没有的。”

  庞统转头看着黄承彦。“最重要的是,大汉中兴,

  无秦政之累,

  自然不必行黄老无为之道,

  当立孟轲大丈夫之志,

  以天下为己任。故天子有诏,

  不论男女,

  不分文武,

  但能读书守礼,

  皆可为士。假以数年,

  人才之盛,又岂是汉初可比?”

  黄承彦微微一笑,

  点了点头。

  黄月英说道:“大汉中兴不是汉承秦制,本不宜比附。勉强要比,

  也不该是大汉初兴之时,而是吕氏乱政之后,

  孝文即位,开文景盛世先声之际。”

  庞统抚掌而笑。“英雄所见略同。孔明,

  你觉得呢?”

  “各有所长,

  皆有道理。”

  “那就不是最佳答案。”庞统不服气的说道:“不妨说说你的高见,也让我们见识一番。”

  黄月英也盯着诸葛亮,只是不像庞统那么斗志盎然。

  黄承彦夫妇看在眼里,也不自觉的屏住了呼吸,

  静听诸葛亮发言。

  诸葛亮笑了。“士元,世事难料,

  哪有什么最佳答案。你这么想,

  本就是画地为牢,自我设限。正如阿楚所说,时移事迁,本不宜勉强比附,取其大略,以为参考即可。你走的每一步都是新路,重要的是能不能到达目的地,

  而不是与某个故事相同。”

  庞统有些不以为然。“说来说去,

  还不是读书当不求甚解,取其大略那一套。”

  “我原本的确是这么想。”诸葛亮的眼中多了几分凝重。“现在我却觉得,

  读书不能满足于求解,更应该求道。”

  庞统追问道:“何谓求解,何谓求道?”

  诸葛亮笑了。“士元莫急,

  你先记住这句话就好。”

  “且——”庞统拖长了声音,故作不屑。

  黄月英掩嘴而笑,眉眼弯弯。

  诸葛亮引着黄承彦一行入城,安顿他们住下。

  这是一座宅院,虽然不如他们在襄阳的旧宅宽大,却收拾得很整洁,各种用具也算齐备。

  黄承彦夫妇很满意。

  诸葛亮能安排得这么妥当,说明他虽然入仕不久,却有一定的财力。抛除周忠引荐的成分,诸葛亮受天子器重必然是原因之一。

  这一点,从诸葛亮说起天子时的眼神也可以看出。

  除了天才遇到天才的惺惺相惜,更有良臣遇到明君的幸运。

  “你们先在这儿住着,

  待天子召见之后,再作安排。”

  庞统有些迫不及待。“大概要多久?”

  “不会太久。”诸葛亮说道:“你若是无聊,

  可以到附近走走,

  不要走得太远就行。这周边住的都是朝中官员,有些人也许就是你将来的同僚,

  提前熟悉也是好的。”

  庞统满意地笑了。

  诸葛亮又对蔡夫人说道:“蔡令史就在左首第一区,门前有阙的便是。夫人若是有兴趣,不妨去看看。她那里书最多,古今中外的都有,其中有不少是西域商人安东尼收集来的。”

  蔡夫人心领神会,点头答应。

  她在路上就听说了,朝廷有意设立西域商会,整合西域胡商,统一管理丝帛的外销。蔡瑁特地派人赶来,让她多留心一些相关的消息,尽可能为襄阳蔡氏争取一些利益。

  她虽然对蔡瑁的唯利是图不太看得上,但事关家族利益,她也不能坐视。

  既然蔡琰与安东尼有交情,她自然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一定要想办法去拜访蔡琰。

  襄阳蔡氏与陈留蔡氏本是一脉,都是蔡国后裔,最近的源源可以追溯到百年前。

  黄月英问道:“诸葛兄,女骑马督也住在附近吗?”

  “在后面一排,左首第三间。不过她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家,你若想见她,等我消息便是。”

  黄月英连连点头。

  诸葛亮安排好之后,随即赶回行宫,向刘协汇报。

  刘协正在接见关中士绅,堂上堂下坐了一大群,数量接近百人。

  这么多人见驾,只有一件事:请天子迁都关中。

  为首的是两个人。一个是前太仆赵歧,一个是前凉州牧韦端。

  诸葛亮上堂的时候,赵歧刚刚发言完毕,余音袅袅。

  刘协笑眯眯地看着赵歧。“赵公,你在太原一年有余,休养得不错啊,浩然之气很足,不愧是为《孟子》作注的人。你那部《孟子注》我看了,很受启发。”

  赵歧傲然而笑。“陛下谬赞,臣愧不敢当。”

  “不过,这迁都关中不像你的计划。”刘协看向赵歧身后的陈宫。“莫不是陈公台的建议?”

  赵歧的神情有些尴尬。

  陈宫也有些意外,他抬起头,看了刘协一眼,看到了刘协眼中的笑意,这才松了一口气。犹豫片刻后,他起身出列,伏地而拜。

  “陛下明鉴,这是赵公首倡,臣只是略有补遗而已。”

  “平身。”刘协伸手遥扶。“说说你的理由。”

飞翔鸟中文    汉道天下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