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曾国藩临机断案(4)第一百八十五章曾国藩临机断案(4)→:第一百八十五章曾国藩临机断案(4)
两宫接奏,再召恭亲王奕訢密议,奕訢道:曾国藩拟将误毙俄国人命及误毁英美两国讲堂先行设法议结,不与法国牵混,所见甚是;借债还钱杀人偿命,曾国藩务当迅捕人犯,以示善意。
慈禧太后道:庶民可杀,将、官不可动。曾国藩所奏,理据充盈,似为可行。即裁天津提臣及道、府、县四官,以堵法人之口。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亦不可独善,着其原品休致,著左都御史、工部尚书毛昶熙驰赴津地,暂署三口通商大臣一职。
奕訢道:崇厚密奏,曾国藩老病侵寻、腹泻如故,洋务繁琐无绪,曾国藩或已不堪重负。奴才以为,江苏巡抚丁日昌熟稔洋务,其若赴津,大有俾益。
慈禧太后道:本宫不戕官,而洋人夷性,又或得陇复望蜀;京畿与天津及上海海口之防务,务必加强。左宗棠倘若攻占金积堡,李鸿章之淮勇,亦可移驻天津;黄翼升之长江水师,驻屯金陵无事之地,徒耗饷需;两江总督马新贻奏请黄部移扎上海,切实可行。
奕訢道:启禀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奴才以为,李鸿章之淮勇,尽可挪移;然曾国藩之水师,不可轻动。
慈禧太后道:马新贻麾下之五营标兵,磨练三载,业已成军;两江之地,移天换日,正当其时。
奕訢道:启禀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牵一发而动全身,发逆圣库之银,万不可重提;曾国藩裁撤十万湘勇,已抵千万白银。
慈禧太后道:先帝有言,攻克金陵者可封郡王;金陵城破,曾氏兄弟分得一爵一伯,非朝廷愧对曾氏,实其私自瓜分发逆库银在先。
慈安太后道:多事之秋,不宜筹算旧帐。然左宗棠之楚军、李鸿章之淮勇,皆能随意调遣;两江乃大清国之两江,非湘人法外之地。
慈禧太后道:人臣之谊,上马提枪驰骋疆场,下马执笔安抚黎庶;左宗棠是也,李鸿章是也,马新贻是也;马新贻原隶袁甲三麾下剿捻,近年督任两江,一扫漕运、盐政、河工之弊政,去岁复又妥善处理安庆教案,真能臣也。左、李、马冉冉而起,吾大清之福也。
慈安太后道:曾国藩有关天津教案之奏言,确无虚妄之词,然擒杀吾民以悦洋人,何以应对朝堂之诸臣、市井之百姓?
奕訢道;启禀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安庆教案,无一死伤,所为稍作退让,即可妥办。然天津教案,洋人、教民各死二十余,绝非退让即可办妥。奴才以为,一命抵一命计,应迅杀一二十人犯;陈国瑞、张光藻、刘杰等驭民无方,即行革职治罪。
慈安太后道:如洋人仍有要挟、恫喝之语;曾等务必力持正论,据理驳斥,庶可以折敌焰而张国维。一言蔽之,和局固宜保全,民心尤不可失。曾国藩总当体察人情向背,全局统筹;使民心允服,始能中外相安也。
慈禧太后道:众口悠悠,议辨方明;速传圣谕,各省督抚将军,即刻协奏曾国藩天津教案折;直隶总督曾国藩,速即督饬铭军丁寿昌部,缉拿凶犯;江苏巡抚丁日昌,飞驰入津,协助曾臣,会办教案;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速率本部,驰赴上海,护守吴淞口。
曾国藩接旨,迅速密捕四五十人犯,又谕天津士民曰:自咸丰三、四年间,本部堂即闻天津民皆好义,各秉刚气,心窃嘉之。
夫好义者,救人之危难,急人之不平,即古所谓任侠之徒是也。秉刚气者,一往直前,不顾其他,水火可赴,白刃可蹈之类是也。
斯固属难得之质、有用之才,然不善造就,则或好义而不明理,或有刚气而无远虑,皆足以偾事而致乱。
即以昨五月二十三日之事言之,前闻教堂有迷拐幼孩、挖眼剖心之说,尔天津士民忿怒洋人,斯亦不失为义愤之所激发。
然必须访察确实,如果有无眼无心之尸实为教堂所掩埋,如果有迷拐幼孩之犯实为教堂所指使,然后归咎洋人,乃不诬枉。
且即有真凭实据,亦须禀告官长,由官长知会领事,由领事呈明公使,然后将迷拐知情之教士、挖眼剖心之洋人大加惩治,乃为合理。
今并未搜寻迷拐之确证、挖眼之实据,徒凭纷纷谣言,即思一打泄愤。既不禀明中国官长,转告洋官,自行惩办;又不禀明官长,擅杀多命,焚毁多处。此尔士民平日不明理之故也。
我能杀,彼亦可以杀报;我能焚,彼亦可以焚报。以忿召忿,以乱召乱,报复无已;则天津之人民、房屋皆属可危。内则劳皇上之忧虑,外则启各国之疑衅。十载讲和,维持多方而不足;一朝激变,荼毒万姓而有余。
譬如家有子弟,但逞一朝之忿,而不顾祸患入于门庭,忧辱及于父兄,可乎?国有士民,但逞一朝之忿,而不顾干戈起于疆场,忧危及于君上,可乎?此尔士民素无远虑之故也。
津郡有好义之风,有刚劲之气,本多可用之才,然善用之,则足备干城;误用之,则适滋事变。
闻二十三日焚毁教堂之际,土棍游匪混杂其中,纷纷抢夺财物,分携以归。以义愤始,而以攘利终,不特为洋人所讥,即本地正绅,亦羞与之为伍矣!
内阁中书李如松甚忿曾国藩、崇厚之作为,疏曰:教匪迷拐幼孩,继因丰大业向官开枪,遂致吾民杀戮洋民。洋人率性而为,殊不知吾大清子民,知卫官而不知畏夷,知效忠于国家而不知自恤罪戾。微臣以为,民意难违,不如乘此机会,尽毁在京夷馆,尽戮在京夷酋,则可一劳永逸矣。
湖广总督李鸿章协奏曰:以中国目前之力,断难遽启兵端,惟有委曲求全之一法。迅捕涉事凶犯,或可以平洋人之气。
左宗棠闻曾国藩擒捕津民抵罪,叹曰:曾候相平日于夷情又少讲求,何能不为所撼!彼张皇夷情,挟以为重,与严索抵偿,重赔恤费者,独何心欤?数年以来,空言自强,稍有变态,即不免为所震撼,洵可忧也!
宗棠叹罢,上疏曰:泰西各国与中国构衅,类皆挟持大吏以恫华民,至拂舆情,犯众怒,则亦有所不敢。吾民群起殴杀教民,缘因法人率先枪击吾大清命官,事端起因,咎在法国。若索民命抵偿,则不宜轻为允所言,激成变乱,中国萧蔷之忧,各国岂独无池鱼之虑?biqubao
江苏巡抚丁日昌接旨,速即函告两江总督马新贻,推却校场阅射事宜,迅即启程北上,七月二十六日,丁日昌抵津,叩拜曾国藩,道:夷事熬煎,难为涤帅也!
曾国藩道:持静老兄,快快请起。天津教案,孰是孰非,业已界定;然内阁中书李如松、陕甘总督左宗棠等皆以津民义忿,不可查拿;府县无辜,不应讯究,此皆局外无识之浮议;稍达事宜,无不深悉其谬。
丁日昌道:启禀涤帅,日昌以为,如此之大案,总须缉获四五十人,分别斩绞军流,方显朝廷弹压百姓之威权,藉以安抚外方。
曾国藩道:拿犯八十余人,大多坚不肯吐,其供认可以正法者不过七八人,余皆无供无证,将同来不免驱之就戮,既无以对百姓,又无以谢清议。然外洋强盛如故,中国此时之力何能遽与开衅!不可以百姓一朝之忿,启国家无穷之祸。结案之方,终不外诛凶手以雪其怨,赔巨款以餍其欲。
三月,初春。
阴霾的天空,一片灰黑,透着沉重的压抑,仿佛有人将墨水泼洒在了宣纸上,墨浸了苍穹,晕染出云层。
云层叠嶂,彼此交融,弥散出一道道绯红色的闪电,伴随着隆隆的雷声。
好似神灵低吼,在人间回荡。
大地朦胧,有一座废墟的城池,在昏红的血雨里沉默,毫无生气。
城内断壁残垣,万物枯败,随处可见坍塌的屋舍,以及一具具青黑色的尸体、碎肉,仿佛破碎的秋叶,无声凋零。
往日熙熙攘攘的街头,如今一片萧瑟。
曾经人来人往的沙土路,此刻再无喧闹。
只剩下与碎肉、尘土、纸张混在一起的血泥,分不出彼此,触目惊心。
不远,一辆残缺的马车,深陷在泥泞中,满是哀落,唯有车辕上一个被遗弃的兔子玩偶,挂在上面,随风飘摇。
白色的绒毛早已浸成了湿红,充满了阴森诡异。
浑浊的双瞳,似乎残留一些怨念,孤零零的望着前方斑驳的石块。
那里,趴着一道身影。
这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衣着残破,满是污垢,腰部绑着一个破损的皮袋。
少年眯着眼睛,一动不动,刺骨的寒从四方透过他破旧的外衣,袭遍全身,渐渐带走他的体温。
网站即将关闭,下载爱阅app免费看最新内容可即便雨水落在脸上,他眼睛也不眨一下,鹰隼般冷冷的盯着远处。
顺着他目光望去,距离他七八丈远的位置,一只枯瘦的秃鹫,正在啃食一具野狗的腐尸,时而机警的观察四周。
似乎在这危险的废墟中,半点风吹草动,它就会瞬间腾空。
良久之后,机会到来,贪婪的秃鹫终于将它的头,完全没入野狗的腹腔内。
大神路人四九的百年争战 《百年争战》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历史小说,笔趣E转载收集百年争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