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缘文学网)更多请登录墨缘文学网 全网唯一地址 http://www.mywenxue.com ,手机阅读登录:http://wap.mywenxue.com,欢迎您的来访
要分辨仿款和真款,仔细观察款识的风格、笔法、字体、位置、款和、结构,并结合器物的造型、胎质、釉、装饰等方面互相印证,认真推敲,就可以看出来。
这里面没有多少窍门,只有多看,多记,只要记住了真正的款识,看出仿款还是不难的。”
张天元有心帮这位瓷器方面的门外汉,不愿意这实诚人上当受骗,所以说的比较详细。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辨别真假要都那么容易,恐怕遍地都是鉴定师了。
款识方面的学问可不是一定半点。
如果真要辨伪,那要记的东西就多了,几乎从古至今所有瓷器的款识风格都要铭记于心。
这样一来,最起码看到了之后,你心里头会有个谱儿。
括款识的书写笔法、字体结构、排列形、款的部位等等,心里头要明白。
历代陶瓷器上的款识五八门,类别繁多,根据款识特点来断代和辨伪,是鉴定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
观察款识要注意书法、字体、、位置、款、结构和容等,同时还应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
在鉴定中有可疑之,应特别注意,细加推敲,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你比如说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汝窑,十分著名。
英达维特基会收藏的一件汝窑圆环形火照,上有“大观元年岁次丁亥三月望日将作少监监设汝州资窑务萧服视合青试火照”三十三字款铭,这件带款铭的火照长时期被视作中陶瓷史上的珍贵资料。
但是,我们仔细推敲就发现了问题。
火照是用来测定窑温度的,其形状一般都是形,下部尖形是为了便于入放砂粒的匣钵里钩出。
但这件火照为圆环形,直立放十分不便,历来窑址中也没有发现过这种形状的火照。
同时把印有瓷窑务官萧服的名字写在火照上,放入窑去烧,这也不合理。
此外,火照是十分普通的东西,一般因陋就简利用器坯改做,凡带款铭的都出自工匠之手,随意写成,字迹潦草,而这件火一反寻常,制作规矩,字体工整,决非出于工匠随手之作。
因此,这是一件骗人的假古董。
再以青写款为例:元代和明的颜深厚下沉,有黑结晶斑点和凝而不舒的现象;尤其宣德时,蓝中有黑、灰等杂夹其中。
成化款则舒展清晰,蓝优美;嘉靖事青中泛紫,十分浓;万历以后匀净,但发不深,清作品也大抵如此。
康熙款明快,幽倩丽;道光以后则蓝涣散,浅淡上浮。
还有上浦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宋代定窑白瓷折腰碗,底足刻“凤华”二字款铭,在外书刊上多次被发表介绍,一些学者认为“凤华”是宋代宫殿的名称,因此,肯定这是一件宫廷用器。
经过专家的仔细观察和研究,认为这种看法值得商榷。
理由如下:底足上的“凤华”二字刻款,釉层破裂,说明系后人刻上去的,什么时候刻上去的,现在很难确定。
从字体看,无论是风格或笔划与现在所见其他“奉华”、“凤华”款均不同,特别是“华”字令人注意。
综合其它况来看,也有不少疑问。
宫廷用瓷质量要求很高,质次的宫廷决不会采用。
这件折腰碗制作工艺上很粗糙,属定窑中一般制品。
定窑采用覆烧,其烧制工艺优点之一是可以防止水平形,所以定窑器物中盘、碗之类形较少,但此碗可见形现象。
定窑的纹印、划、刻极为致,尤以印见长,一般的定窑器,特别是宫廷用瓷,都有纹装饰,但此碗全器没一点装饰纹。
尤其底足的制作特别粗陋,有一部分甚至没有施釉而露胎,这在定瓷中是少见的。
此外“凤华”作为宫殿名称,不见于宋代文献记载。
因此,可以认为“凤华”二字是后人刻上去企图以假乱真的伪款,此碗不是宋代宫廷用器。
当然,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有些东西款识非常逼真,很难辨别清楚,像徐姓川州人这样的外行,那就危险了。
不过他手中的这个玉壶上的“大清乾隆年制”款识实在是水平太次,太差。
只要稍微仔细一点,稍微懂一点,应该就不会看走眼的。
乾隆朝的官窑年款,有楷、篆两种书体,但以“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为主。
多数不加圈框。
以青款为多,还有彩、红彩、蓝料彩与刻款等。
堂名款之多,较康熙朝有过之而无不及。
人名款中,以“唐英”、“瑶华道人”等有名,唐英为督窑官,瑶华道人为乾隆的王子。
而这件东西也不知道是制款的人脑子抽抽了还是真不知道,然还在款上加了框。
说实话,能把这东西当真的行家,还真不多。
“可是张老师,款识的事儿咱暂且不说,这上面的粉彩应该不会假吧,北宋时期哪有粉彩啊,就算是仿北宋的,这也太大意了吧?”
徐姓川州人还是不太能接受。
毕竟这东西当他收来的时候一个都十万块呢,这一下子让张天元说的只值两三万,他肯定是要找理由来辩驳的。
“这仿制的人怎么想的我不知道,不过这个还真不是粉彩,而是新彩。”
张天元解释道:“瓷器釉上彩的一种,旧称洋彩。
光绪年间,先自德后自日本输入的‘洋彩’亦称‘新彩’开始在景德镇盛行,这种颜料彩纯正鲜,是一种低温釉上彩绘颜料由铜、铁、锡、锰、钴等多种不同属氧化物制成。
颜极为丰富,其中部分红系列的颜中含有黄。
例如绿玛瑙红,珠宝红等。
新彩的特点是,绘画程序比较简单,可直接用笔蘸取料在瓷上作画,表现力较,可以任意画出浓淡条理,并可随意配颜,在画完烧过之后,还可以反复,屡次回炉烧制。
恰是因为有了这种洋彩,瓷上肖像画才开始萌芽。
新彩原名叫‘洋彩’,建以前新彩所用的料和表现技法都由外输入,描绘的纹样也模仿西方,作品粗糙,技术不高。”
如无法阅读全部内容请点击进入阅读全部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