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朋友们的追读,本书也终于上架了,依旧还是晚上八点更新两章。
求一个宝贵首订,谢谢~
我能承诺做到的两点是:
一、会完本,预计400万字起步;
二、不请假,有事我会提前囤稿。
目前围绕世界观背景+设定搭建的字数,在剔除了所有和剧情无关的参考资料后,接近40万字。
完整的大纲+细纲有15万字,不包含每天现写的数千字章纲,所以基本不会卡文,大结局在开书前就已经敲定了。
不太监,请放心追订。
以上,就是书友们最关心的内容。
以下,请容我简单介绍一下自己~
我是一位偏古典的自媒体人(跟不上时代浪潮),从2017年起就开始写公众号了,算是较早入场的一批。
这七八年来,写过的所有文章,加起来有几百万字了,千万阅读的爆款也产过几篇,写字经验足够丰富。
期间我做过漫画和长视频,做过知识付费,尝试电商带货和AI网站,在各平台都有一些矩阵账号,都有去积极尝试。
可兜兜转转下来,只有公众号在稳定赚钱,其他都不尽人意。
我总结了许多原因,可能是自己的年龄大了,可能是内容迭代慢了,也可能平台砍掉了补贴和流量......
但最核心的原因还是,我并不喜欢成为一名自媒体人。
我厌倦了日复一日的观点表达,厌倦了误会和解释,厌倦了立场站队,厌倦了标题党,厌倦了文字里的情绪挑弄,厌倦了后台固定刷新的NPC谩骂,也厌倦了想说但不能说的困窘。
这种别扭心态,其实在2022年之前,我还能“既站着,又把钱赚了”,但现在真不行了,也卷不过同行了。
所以放过了自己,天宽地阔。
这二十多年来,我唯一没厌倦的爱好,是网文,从小学就开始疯看,初中近视疯涨,再用笔去写去模仿,乐在其中。
但我深知自己的短板,在于故事、阅历和文笔,远没有摸到网文的门槛。
所以大学毕业后,尝试的是自媒体行业,网文的种子深埋心中,等待发芽。
终于,一切时机成熟,我在两年前正式动笔,搭建世界观,搭建底层逻辑和地基,然后盖房子,一点点丰富完善,接着塑造一个个角色,写人物传记,铺设专属的剧情线,再通过草蛇灰线,无缝融入到大纲里......
期间大量买书扫书,扫网文,扫各种科幻科普书籍,读不懂就多读几次,做笔记一点点硬啃。
这种耗费巨量时间成本的准备功夫,在网文领域等于自杀,努力不等于有成绩,反而船大难掉头,狗见了都摇头。
尤其是科幻凉频,四字书名,抓不住重心的简介,慢热开篇,“虐主”,非快节奏的不爽文......将所有扑街要素集齐了。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于是,内投全拒,线下审稿全拒,首发审核全拒,在交叉审核的最后一天都没等来签约时,我已经做好了单机几百万字的心理准备,反而就坦然了。
我老婆说,没事,至少还有她一个读者会追到大结局的。
我说好的,会坚定写下去。
幸好还没有经济压力,主要靠量化+投资来维持收益,就当兴趣去写日记吧。
后来,这本书签约了。
成绩也确实不好,但在我预期之内,如果能有100首订就很满意了,意味着有100位书友愿意看我笔下的故事,比没签约前可要好太多了。
精彩的网文模板有很多,能容下我这一点点小众写法就行了。
这里,我很感谢两个人。
一位是我不是文豪的作者陈野亮,他很热诚,教我如何把握开篇节奏,如何把握爽文核心,并通宵指导我,一点点磨好简介,增加书的卖点;
另一位是我的编辑子良,是他捞了我,还提供了一套更加完善的创作技巧,等同于武侠小说里的醍醐灌顶,按部就班去做,简单粗暴但很有效。
如今回顾我写过的剧情和大纲线,许多缺点也清晰明了。
由于当初设计大纲的时候,我没有考虑过爽点,没有去精细设计,只考虑一个个人物和故事,然后写出一个超长体量的剧情线,让主角融入到历史轴中。
这导致初版的开篇节奏慢了一倍,严重挑战编辑和读者们的阅读耐心。
讲故事当然很重要,但没有适当技巧表达出来,没有读者会买账。
所以我每天做的,是现写章纲,然后努力思考,如何让当天的两章内容更有吸引力,如何娴熟地利用技巧,如何不水,如何对得起读者的期待值。
每天早上六点进入创作状态,前三小时写章纲,后三小时写初稿,留两小时精修,到晚上再捡一遍就差不多了。
能爆更当然好,但我确实没法稳住质量,也没有时间复盘总结,总需要取舍。
而且新章节写完后,往往需要晾一段时间才会暴露问题,才能针对性修改。
所以我更喜欢慢工出细活,慢慢写,让每一章尽量对得起读者的期待。
每条评论弹幕我都会看,有漏洞我会修,有错字我会改,有批评我也会看。
只是作者知晓了大纲全貌,远比读者掌握更多的信息,所以我不会和读者们讨论剧情,既不回复也不解释,永不下场,尊重每一位哈姆雷特。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不考虑开群,会将更多精力放在小说上。
这是我第一本网文,我会好好珍惜,争取写出一点点废土史诗感。
最后,谢谢你读到这里。
————————————枫叶雨林 老人拿着一台破旧电子屏,耐心看完了这一章“上架感言”。
风从荒野尽头吹来,他静坐树下,灰色的旅行装随之轻摆。
“起点中文网,网文,作者,付费,科幻频道,首订…”
他低声念着这些古老词汇:“…没想到,还能看到700年前的电子书。”
他继续往下翻,屏幕闪烁了几下,一个低电量标志跳出,随即彻底暗淡。
旁边,小鼠人耗尽了所有耐心。
它见屏幕不再发光,挠挠头,发出不满的“叽叽”声,将电子屏夺了回来,跑回自己窝点。
老人笑了笑,目送着小鼠人消失在阴影里,随后从兽皮包裹中,取出一本厚实的笔记本。
他翻开泛黄纸页,认真写着:
“…这位叫枫叶雨林的作者,为了一百个首订而期待,在为某种‘值得’的东西而挣扎,也不容易。
这让我不禁去想,他那个时代的创作环境究竟是怎样的。
那时的作者们,显然对文字还保持着一种敬畏,创作手段虽然笨拙落后,但也因此,让文字有了人的温度。”
他微微抬头,在远方的废墟上停留了片刻,那里正升起几缕炊烟,不知是哪个幸存者团队在准备晚餐。
“说起来,阅读本身,如今却成了一种奢侈,任何没有妥善保存的纸张,都会在十几天内腐朽成灰,非常可惜。
对生活宽裕的公民群体来说,与其在文字中苦思冥想,不如直接在大脑皮层中寻找刺激。
而那些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流民,无论虚拟还是现实,无论什么形式的娱乐媒介,恐怕都比不上一块能果腹的黑面包。”
写到这里,他停下笔,仿佛想起了什么,又补充了一句:
“我叫林雨,是这部古老作品的最后一位读者。”
他缓缓合上笔记,夕阳余晖洒在封皮上,显露出七个苍劲有力的字:
废土里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