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设置
前一段     暂停     继续    停止    下一段

第483章 退居幕后

第483章退居幕后_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_都市小说_蚂蚁文学第483章退居幕后  第483章退居幕后←→:

  10月的香港。

  邹文怀坐在总经理办公室的真皮座椅上,嘴角噙着难以掩饰的笑意。

  年初至今,他的人生像开了挂——先是坐上总经理的宝座,头顶仅悬着董事局主席庄铸九一个“虚职”,实权尽在手中。

  更让他心满意足的是财富的暴涨:时代影业给管理层的六折新股,他以50万港元购入原本价值80万的新股,如今市值已飙至150万;其中大半还是平安银行特批的“管理层贷款”,相当于时代影业白送他近百万。

  他清楚这一切的根源——时代影业60的股权握在平安投资手中,而平安投资背后,正是那位“华人首富”陈光良家族。

  去年他与盛爱颐矛盾激化时,是陈光良通过庄铸九推动“职业经理人改革”,既解了他的围,又不动声色地巩固了控制权。

  “这位大人物,总在关键时刻出手,却从不在台前露面。”邹文怀心中感慨,目光落在墙上的时代院线分布图上——时代影业的192家戏院,像一张密网,覆盖香港、日本、韩国及东南亚,这才是这家电影公司的底气。

  “邹生,《唐山大兄》的香港票房破300万了!发行部估算,最终怕是能冲350万!”何冠昌推门而入,手里攥着一本工作手册,语气里满是亢奋。

  作为时代影业的核心高管之一,他没必要像基层员工那样盯院线,却能通过各院线经理的每日汇报、财务的售票流水核对,精准掌握影片动态。

  “350万?”邹文怀猛地坐直身体,眼中闪过惊喜。

  要知道,去年时代影业最卖座的电影,折腾2个月才刚过200万,如今《唐山大兄》不到一个月就刷新纪录,堪称“华人电影奇迹”。

  “何止香港!”

  何冠昌语速飞快:“新加坡的院线刚传来消息,那边一票难求;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那边也是如此这趟真是赚翻了!”

  “好,总算稳住时代影业,继续保持着港岛电影霸主的地位。”

  邹文怀走到落地窗前,看着楼下熙熙攘攘的人群,突然想起1967到1968年的那段日子。

  那时庄铸九一心扑在TVB,盛爱颐以执行董事身份插手电影业务,对他的制片计划处处掣肘。

  他曾私下约何冠昌等人在茶餐厅抱怨,甚至动过“自立门户”的念头——觉得凭大家的经验,未必不能在时代与邵氏的夹缝中求生。

  可现在看来,当初的想法有多天真:李小龙是庄铸九亲自提议美国请回的,“卫星公司”模式是董事会定下的,时代影业哪怕少了他,照样能靠资源与远见崛起。

  “现在就算有人递橄榄枝,怕是也没人愿意走了。”邹文怀轻声感慨。

  钱与权都已到手,更重要的是,时代影业的“卫星公司”模式给了高管与人材足够的空间——未来李小龙拍完三部戏,就能成立个人工作室,时代影业却能通过投资与发行掌控核心资源。

  这种“放手不放权”的模式,远比邵氏的“家族式管控”更能留住人,当然原来时代影业也是这种模式。

  何冠昌点点头,压低声音:“邵氏那边怕是坐不住了。方逸华昨天托人来打听,问咱们跟李小龙签了几部戏不过李小龙说了,他现在只关心下一部戏怎么拍,并且不会考虑和其他公司合作。”

  邹文怀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太了解邵逸夫的手段了,当年李翰祥在时代兢兢业业十多年,邵氏却以“高薪独立公司”为诱饵撬墙角,被时代用法律手段逼到台湾后,邵氏虽没捞到好处,却自以为“断了时代一臂”。如今李小龙成了香饽饽,邵逸夫怕是又要故技重施。

  同一时间,邵氏电影的办公室里,气氛却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邵逸夫坐在红木办公桌后,眉头紧锁,烟灰落在昂贵的西装上,留下一片焦痕。

  “逸夫,一部电影说明不了什么,咱们也拍功夫片就是了。”方逸华端着一杯热茶,小心翼翼地劝道。

  她知道邵逸夫在焦虑什么——时代影业本就强于邵氏,如今有了李小龙这个“票房保证”,差距只会越拉越大。

  “拍功夫片?拍谁?”邵逸夫猛地将雪茄按在烟灰缸里,语气烦躁,“李小龙的功夫路数,别人学不来,观众也不认!”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远处正在拍摄的剧组,眼神阴鸷,“时代影业的院线比我们多,发行比我们广,现在又有了李小龙,再不想办法,我们迟早要被压垮!”

  方逸华凑近一步,压低声音,说出早已想好的计策:“要不,咱们先挖角?我打听了,李小龙跟时代只签了三部戏。后面我们给他双倍片酬,允许他做导演,充分让其发挥。”

  邵逸夫眼前一亮,随即又摇了摇头:“李小龙现在正是风口上,时代肯定会死死按住他,挖角怕是没那么容易。”

  “那不如…学李翰祥当年的办法?”方逸华眼中闪过一丝狠厉。

  这话戳中了邵逸夫的心思。当年他虽没挖到李翰祥,却让时代影业损失了一位金牌导演,也算“扳回一局”。

  如今对付李小龙,这招或许同样管用。

  “到时候再说吧,当务之急,是研究我们拍摄的内容,就算不如李小龙,但也要培养起自己的功夫明星。”

  “嗯”

  保利大厦,长实集团。

  陈光良在办公室里,基本上也没有管理层向他汇报工作了,集团事务现在都是统一由他儿子陈文杰负责,毕竟总经理也就相当于‘首席执行官’。

  按照道理来说,长实集团的总经理陈文杰,已经是公司的‘实际经营者’;陈光良这个董事局主席,就算想反对他的安排,也只有召开董事会才行。

  所以在外人看来,今年(1969)元旦节开始,陈文杰便已经是‘接班成功’。

  哪怕是对于集团的管理层来说,他们汇报工作也是必须向总经理汇报,毕竟越级汇报可是职场大忌。

  而站在陈光良的角度来说,如果他事事干预,那这个‘培养接班人’也算是失败了。

  所以现在他虽然会来董事长办公室,但基本上不会直接干预公司事务。但陈文杰的优点就是成熟稳健,他懂得和父亲进行沟通。

  陈光良拿着《东方日报》阅读,当看到《唐山大兄》的票房破300万港币后,心情也不错。实际上,从六十年代开始,他已经不是很在意时代影业和邵氏电影的斗争,毕竟谁赢,那都是香港电影的胜利,也是本该就出现的情况。

  这一次他干预邹文怀上位,以及邀请李小龙回港,实际上是希望时代影业能在七十年代再稳住。届时,就看他女儿陈乐怡(1952),能不能在八十年代成长起来。

  对于这个嫡女,陈光良是希望他在1973年回港后,加入时代影业,一步步向上晋升;等到八十年代,陈氏家族收购丽的电视台,便是希望陈乐怡为代表。

  而陈光良最终的目的,是希望发展‘港流文化’,可能是八十年代后期开始;与此同时,成立传媒集团,统辖电视台、电影公司、报社。

  陈乐怡掌管传媒集团,将来再由她侄子上位之类。

  想法是这样的,但具体还是要家族后人的情况。但陈光良亲自干预‘港流文化’的发展是必然的,这是香港未来经济的支柱和名片之一。

  “爸”

  陈文杰走进来,恭敬的站在办公桌前面。

  “嗯,有什么事情汇报?”

  陈文杰说道:“想和你讨论一下”

  陈光良放下报纸,说道:“沙发上谈”

  稍后,父子俩坐在沙发上,一边喝着茶。

  陈文杰汇报道:“现在,港岛的高级住宅已经涨到150180港币每平方尺,以1968年初为起点,20个月的涨幅高达1.5倍.中低档住宅方面,也已经涨到80120港币,20个月涨幅为一倍.低价唐楼同期涨到6080港币,20个月涨幅为一倍.港府现在大肆新建廉租屋邨,故中低档楼宇涨幅较慢一点.整体来看,今年春天是正式进入快速的上涨通道,特别是尖沙咀地王的拍卖,彻底点燃香港地产上涨。”

  陈光良点点头,说道:“嗯,未来三年还会大涨!”

  陈文杰当即说道:“长实集团目前的发展,呈现资金充裕,但项目不够。本港方面,我们控制着发展地产的规模,不宜超过本港年供应的20;而商业地产的项目,就看明年港府会不会拍卖中环的‘帝王’。除此之外,新加坡的那个购物中心,是否要提上日程?这些是地产上的问题。”

  陈光良当即说道:“美丽华酒店的对面,是叫什么大厦?”

  陈文杰想了想,说道:“是叫乐富大厦,已经是五十年代中后期的产物,占地面积是34万平方尺,地盘倒是大。父亲的意思是,收购它?”

  陈光良说道:“美丽华地盘占地8.8万平方尺,算得上风水宝地。如今传统码头式微,九龙仓和蓝烟囱已经基本停摆,如此好的优质地段,恐怕以后都会发展成商业综合体,九龙的酒店自然也会越来越多。”

  陈文杰恍然大悟,说道:“父亲的意思是,择机收购乐富大厦,然后重建成一座现代化的酒店大厦。而美丽华酒店的现在的地盘,将来再择机考虑修建购物中心。这样一来,我们在这里可以拥有一个商业综合体。而酒店和购物中心、写字楼,可以用人行天桥来连通。”

  “嗯,就是这个意思,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想法,但我们现在可以考虑将乐富大厦收购过来。”

  “好,我会安排的。”

  陈光良接着说道:“当然,区区也就5000万左右的乐富大厦,算不上大的投资渠道。更重要的是,明年港府一定会拿出中环的帝王拍卖。我估计,是巴士总站旁边的地块,到时候怕是价值不菲,竞争的人多,所以这个地盘我们势在必得。我的想法是,将香格里拉酒店搬到这里来,前面可能以后也无遮挡物。如果面积有5万平方尺,我们可以建成像帆船一样的雄伟建筑物.”

  他干脆画了一幢类似后世的厦门双子塔风格的建筑物。

  陈文杰惊讶的说道:“这样不仅建筑费奇高,恐怕难度也是很大!”

  陈光良说道:“如果仅在顶加一个弧形,应该问题不大,总之这个地段是我们必须争的。”

  “好的.那香格里拉的现址,未来也能建两幢写字楼大厦了。”

  “嗯,建两幢比较划算,毕竟那幅地盘也有3.6万平方尺。”

  在香港中环1.4万平方尺左右的占地面积,就已经可以修建20层出头的大厦;1.8万平方尺则可以修建30层出头的大厦。

  当然,也有微型大厦,例如前世的娱乐行大厦,占地6000平方尺,也修建了20层,楼面达到10万平方尺,每层仅5000多平方尺。

  聊了一阵后,陈文杰很有收获的离开。

  而陈光良看着儿子离开,最近露出一丝欣慰的笑意。

  说白了,他不希望儿子太过于有主见,不然他也会‘重新出山’去阻止他。如今这样,他在暗,陈文杰在明,这样就可以发展起来。

  等再过几年时间,陈光良打算就以‘父子信托’的形式,将长实股权纳入其中;这样,就算是万无一失了。

  而长实集团的发展,依旧集中在香港发展,新加坡乌节路的购物中心、日本的香格里拉酒店及其他地产投资,都准备放在1974年石油危机,去逆势投资。

  与此同时,环球集团也即将面临‘半退半接班’的情况。陈光良打算在19731974年,扶持陈文铭担任总经理一职。

  不是退居二线,而是退居幕后,对于陈光良来说,这些企业依旧在他的掌握之中,是非常关键的事情。

  如果一定要拿出一个词汇来形容,那就是‘太子监政’,但又不能真正的做皇帝。毕竟陈光良还有未来五十多年的记忆,大趋势把握对一个企业至关重要。:mayiwsk

  新书推荐:

飞翔鸟中文    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