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设置
前一段     暂停     继续    停止    下一段

第484章 蓄势待发

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_第484章蓄势待发影书  :yingsx第484章蓄势待发第484章蓄势待发←→:

  纽约曼哈顿的某医院诊室,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与焦虑交织的气息。

  科里医生刚结束一场会诊,正要整理病历,就被一名中年男子堵在了走廊尽头。

  “科里医生,求您再给我些枸橼酸西地那非片吧!”男子名叫乔治,是位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脸上满是急切,双手紧紧攥着科里的白大褂袖口。

  “哪怕几片也行,我真的离不开它!”

  科里皱起眉,抽回衣服,语气带着无奈:“乔治,临床数据已经很明确了,这款药对高血压无效。现在不仅不能再给你,之前发的剩余药片也要全部收回——这是家新药企的试验药,果然比不上大企业的研发实力。”

  “不要!求求您!”

  乔治突然红了眼,不顾周围患者的目光,近乎哀求,“您不知道这十年我是怎么过的!妻子天天对着邻居眉来眼去,我却只能装做看不见,就因为…就因为我这身体不争气!”

  科里正想追问,又有两名患者快步围了上来。

  “科里医生,我也要枸橼酸西地那非!”一名戴眼镜的中年男子激动地说,“这药太管用了,比任何降压药都让我‘有精神’!”

  “你们到底在说什么?”科里又气又疑,提高了音量:“我们这组,参与试验的10个病人,为什么只有你们三个反应‘有效’?而且仪器检查显示,你们的血压指标根本没改善!”

  “谁在乎血压啊!”乔治终于忍不住吼了出来,声音带着压抑多年的委屈,“这药让我重新做回了男人!昨晚我妻子詹娜哭着求我停下,你知道吗?我已经十年…十年没体会过这种感觉了!”

  戴眼镜的男子也红着脸补充:“我以前最多45秒,现在能坚持45分钟!高血压的事我早抛到脑后了,能做个真正的男人,比什么都重要!”

  科里彻底愣住了,手里的病历本“啪嗒”掉在地上。

  他喃喃自语:“这不可能…这明明是针对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试验药啊…”

  “不,它是治疗男人的神药!”三个患者异口同声,眼里满是笃定。

  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传到安进生物制药总部。

  总工程师汤闻声的办公室里,他听完助手的汇报,猛地从椅子上站起来,脸上故作惊讶:“你说什么?枸橼酸西地那非对男性功能有显著效果?”

  “千真万确,汤先生。”助手递上临床反馈记录,“医院那边已经有12名参与试验的患者,主动向医生索要这款药,都明确说它能改善那方面问题,甚至有人愿意自费购买。”

  “太好了!这真是意外之喜!”

  汤闻声拿起记录,手指划过那些患者的证词,眼底却藏着一丝了然——早在研发之初,岳父陈光良就曾提点过他,某种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或许能作用于男性生殖系统,只是当时团队主攻心脑血管领域,并未深究。如今看来,岳父的远见再次应验。

  他立刻起身,快步走向总裁办公室。

  推开门时,妻子陈乐怡正对着一份财报皱眉——作为安进生物的创始人兼总裁,这家由陈氏家族注资的新药企,成立两年多来还未拿出一款产品,财政压力不小。

  “乐怡,有个天大的好消息!”汤闻声将临床反馈放在桌上,语气难掩兴奋,“枸橼酸西地那非对高血压无效,但意外发现对男性勃起功能障碍有奇效!医院的患者都快抢疯了!”

  陈乐怡抬起头,先是惊讶,随即目光变得锐利:“真有这么显著的效果?”她瞥了一眼汤闻声,突然笑了,“要不你试试?也好让我放心。”

  汤闻声脸一红,连忙摆手:“我又没这问题!不过患者的反馈不会假,你想想,全球有多少男性受这方面困扰?市场规模可能比心脑血管药物还大!只要能拿下专利和生产批文,安进生物说不定能直接跻身美国一流药企!”

  陈乐怡放下财报,指尖轻轻敲击桌面,神色逐渐严肃:“方向可以调整,但必须慎之又慎。”

  “我明白。”

  汤闻声点点头,收起了兴奋,“我已经安排好了,接下来会分三个阶段做试验:先扩大样本量,验证效果的普遍性;再进行为期两年的长期跟踪,观察副作用;最后联合泌尿外科专家,制定精准的用药剂量标准。争取三年内完成所有流程,拿到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文。”

  陈乐怡满意地点头:“记住,我们是药企,不是投机商。哪怕市场再诱人,也要守住‘安全’这条底线。”

  她站起身,走到落地窗前,看着远处的曼哈顿天际线,“这款药或许是安进的转折点,但也可能是陷阱,每一步都得走稳。”

  汤闻声走到她身边,握住她的手:“放心,我不会让你和岳父失望的。”

  办公室外,阳光透过玻璃洒在“安进生物制药”的logo上。

  没人知道,这款最初瞄准心脑血管市场的“失败药”,即将掀起一场全球医药行业的风暴,而安进生物,也将借此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新企,一步步站上世界医药舞台的中心。

  陈文骅以联合麦迪逊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身份,带着人来到泰扬公司。

  泰扬公司的总裁沃伦,带着人等候,并上前说道:“Blues先生,欢迎来到泰扬公司!”

  陈文骅伸出手握住沃伦的手,一只手拍拍他的肩膀,说道:“沃伦,我听到好消息,就迫不及待的赶来,希望真是一个好消息!”

  “当然,至少是满足你的所有要求!”

  “好”

  沃伦对于这个上司,也是非常敬佩的。

  1966年斥资220万美金收购联合麦迪逊46的股权,稍后又利用联合麦迪逊收购一家人寿保险和泰扬公司。关键在于,联合麦迪逊将不少资金投入到股市,又在今年初退出股市,因此这家小型保险公司,资产扩大了5倍左右。

  很快,陈文骅拿到一沓黄色的便利贴,他撕掉第一章,再快速粘上前。

  “绝对可以反复利用!仅这个胶水,我们就研发和实验了一年时间。”

  陈文骅点点头,说道:“胶水是关键的东西。”

  随后,他拿出口袋的一支笔,在上面写着:“10亿美金的市场”,然后找了一本书,将标签贴在上面。

  沃伦等人被吓一跳,被这个‘10亿美金’的市场。

  稍后,沃伦试探性的问道:“接下来,是不是该讲产品推入市场,专利我们已经拿到手了!”

  陈文骅满意的说道:“接下来,你们生产一批,然后邮寄给纽约各个公司的秘书处,供他们免费使用。同时,也该进行贷款,扩大生产的规模。”

  “免费使用?”沃伦眼前一亮,随即说道:“是啦,秘书是最需要便利贴的人,她们是最好的宣传使者。”

  陈文骅自信的说道:“不,秘书只是其中之一,不管是学生,还是喜欢阅读的人,亦或者写字楼的白领,或者那些高高在上的大BOSS。他们,都是我们的客户。这个便利贴,将诞生一个庞大的市场,我已经让公司的法务部、财务部等,加强对这个产品的强力支持。”

  “是,布鲁斯先生!”

  陈文骅一直使用英文名,只有在家人和华人面前用中文名,这也是父亲的意思——融入当地,不需要做表里不如一的人。

  11月初,报纸上首先传出李福兆、王启铭等人已根据《公司法》在1969年10月31日向政府登记,创办另一家全新的交易所——远东证券交易所。

  消息使社会大为震动,而股票经纪们更大为紧张,担心新交易所会影响他们的生意。

  消息传出后,行动迅速的记者马上向传闻中的主角李福兆求证。

  李氏如此说:“香港上市公司的数目,一直都维持在68家左右,但工厂的数目已由1947年的3000家上升至1969年的15300家,至于进出口金额更由1947年的125600万元攀升至1968年的1042800万元…上市公司的数目,明显不能反映香港经济整体力量的增长。

  李福兆虽然没有直接回应记者的提问,但他所列举的数据,却十分清楚地说明了当时股票市场未能配合社会和经济发展步伐的事实。也即是说,成立新交易所不但是大势所趋,也是经济及社会实质需求强大的一种表现。

  针对远东证券交易所的筹划,《南华早报》访问了一些经纪及商人,了解他们对新交易所的看法。从报纸报道上看,大部分受访者的态度都颇为保守。

  有不愿透露身份的受访者指出,股票市场充满变数,人们不应以当时股市蓬勃而贸然成立交易所,应该想到股市淡静时又如何维持的问题。

  有些则直截了当地指出当时社会没有成立新交易所的必要,又说如果新交易所没法吸引新的资金和新的投资者,只会给市场带来负面冲击。

  也有受访者质疑那些带头创立新交易所人士的动机,认为他们只是为着个人利益,没有考虑社会实际情况。

  花园道1号,平安银行大厦。

  陈光良看着报纸上纷纷扬扬的新闻,嘴角露出笑容。关于成立新的证券交易会,他自然是持欢迎的态度,毕竟在股市里捞钱,也是他的手段。

  他并不是擅长炒股,而是知道历史大势吧!

  所谓大势,自然不是轻易被人改变的。

  例如香港前世七十年代初期的牛市和股灾,都属于大势。牛市因为证券交易所的纷纷成立,以及香港经济的突飞猛进,还有东南亚资本因为今年‘东南亚五月事件’纷纷来港发展等等;而暴跌,那纯粹就是炒高股票后,过度投机而导致的暴跌,和那个假股票关系不是特别大,假股票肯定只是导火索而已。

  “爸,这是你要的平安投资的投资详细情况!”

  27岁的陈文胜,走进父亲的办公室,递上厚厚的一沓资料。

  陈光良没有先去看资料,而是指着报纸上的新闻说道:“你怎么看这件事?”

  陈文胜看了看报纸上的‘远东证券交易所’即将开业的新闻,当即说道:“我觉得是利大于弊。香港的经济发展迅速,而证券市场发展落后,有新的交易所出现,会是一件促进证券市场发展及改革的好事情。当然,也有弊端,就是两家证券交易所的管理及被监管,可能出现一些问题;而且,远东证券交易所可以成立,那么别的证券交易所是不是也能成立.”

  毕竟是喝过洋墨水的,且出身大家族。

  陈光良笑着说道:“嗯,你能独立思考,我很高兴。当然至于你所担心的事情,那不过是交学费而已。而我们平安银行投资证券,一定是要秉持价值投资,长期看好香港发展等主要思虑。”

  “好的,我明白了。对了爸,我准备去远东证券交易所,为我们拿下一个经纪席位。”

  “可以”

  待陈文胜离开后,陈光良看着手中的厚厚的资料。

  平安投资,是平安金融集团的‘投资银行业务’,其业务包括证券投资及经纪、地产信托、海外投资、金融服务等等。

  在投资领域,其中很重要就是投资了香港三十多家上市企业的510股权,都是价值投资理念;与此同时,地产信托也有一些工厂大厦及写字楼,但规模已经不算大,被兄弟公司给拿走不少。

  海外投资上,美国股市已经平仓,实际上也并不多;日本、英国股市等,也有一些投资;整体规模不大,只是那么个意义。

  此时的平安金融集团,商业银行业务已经交给职业经理人,陈光良并不会太干预。哪怕是长实集团和环球集团的贷款业务,也要有严格的抵押物才行,当然这两家企业本身就是优质企业。

  大概看完资料,陈光良已经为平安投资制定了一些策略,例如要加强明年的美股抄底投资,毕竟香港太小了,海外投资比例要加强等等。

  新书推荐:

飞翔鸟中文    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
上一章
简介
下一章